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再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阐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逻辑、本质特征和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程,是艰辛探索、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开拓创新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社会更加和谐”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出新世纪前20年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充分说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和全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接起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构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更加彰显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作出的新的部署安排。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断完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是中国道路、中国价值和中国方案的充分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
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发展蓝图的绘制,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
追求国家富强,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现代化建设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全过程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中华文明是一种文明新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传统之中,在新时代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也进入了新时代:打响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践证明,一切为了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法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奋斗新征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它植根于中国的深厚历史传统之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速度。实践充分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由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系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办项目“自媒体时代提升主导意识形态传播力研究”(GD21CXY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