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目前全球公认有效的治疗急性呼吸道阻塞的方法。在施救过程中,施救者需站在患者背后,双臂环绕并抱住患者的腰部,手法形似拥抱,因此这种抢救方法也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同学们想不想学?”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这是9月21日下午南海外国语学校《“救”在身边,拥抱生命:海姆立克急救法》科普课堂上,广东药科大学人体解剖学副教授张黎与同学们互动的一幕。
就在本周,2023年佛山市南海区“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暨“南海科普周”系列活动启动。在此期间,南海区科学技术局、南海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相关单位,在各个镇街的中小学开展“科普课堂进校园”活动,邀请了来自广佛两地的专家学者走进学校宣讲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让南海学子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和兴趣。
记者了解到,南海“科普课堂进校园”活动在9月20日至22日期间共开展了近30场,涵盖智能制造、医疗健康、航空航天技术、动植物、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内容。
“大”“小”学生双联动,在童心中埋下科创种子
当天下午,张黎和广东药科大学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的科普志愿者们
“以大拇指侧与食指侧对准患者剑突与肚脐之间的腹部,具体在肚脐上两横指……”志愿者讲师们在现场手把手教学,演示了异物卡住呼吸道进而导致窒息的危险情况下如何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他人或自救,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气氛十分热烈。
“科普课堂很有趣,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吃饭时不能大声说话,避免食物卡住喉咙。”活动结束后,南海外国语学校五年级学生冯曦焱说。“我感受到了医务人员的伟大和海姆立克法的神奇,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一些急救方法,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张睿航同学也表示收获满满。
“我很荣幸能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小朋友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结构,探索身体的奥妙。这些急救技能传授给他们之后,可以提高其防范意识,遇到类似情况能比较镇定地解决。”志愿者讲师、广东药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大三学生许培浩在课后说道。
“这是我第一次面向这么多小学年龄段的学生讲课。”在张黎看来,掌握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有责任承担社会科普的任务,这对大学生及其服务对象来说是双赢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增强与大学或者科研单位的联系沟通,能拥有更广泛的视野,从小建立起科学的信仰,对国家人才培养和未来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热门主题“大咖”教学,“奇妙课堂”打开科学世界
南海外国语学校这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是南海“科普课堂进校园”活动的缩影。在“南海科普周”里,南海区科学技术局、区科学技术协会协调了全区科普人才力量和优势资源,整合了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充实和扩大了科普志愿者队伍,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
记者了解到,前来为南海学子普及科学知识的“大咖”包括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委会科教项目负责人李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副院长吴楚芬、佛山植物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薛克娜等,还有多位区应急局科普讲师、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科普讲师、季华实验室研究员等。他们立足前沿,结合当前中小学校实际需求,带来了高质量且妙趣横生的讲座。
例如,南海实验小学邀请了龙舟体验基地科普导师,为学生讲解龙舟历史及其制作过程,学习龙舟的划行技巧和比赛模式;在九江石江小学的科普课堂上,孩子们能近距离观察动物,引导他们在观察中学习;西樵中学举办的《数学的魅力》讲座,让学生们看到了十进制计数系统、日月经纬仪、算盘等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丹灶联安小学《绿色能源之太阳能电池》讲座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生产过程、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狮山桃园初级中学《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向学生科普如何应对地震、台风、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提高灾害风险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大沥伯奇学校通过自制实验道具,串联小学科学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科学实验之美;里水初级中学邀请当地企业的研发人员向学生科普睡眠对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性……
西樵中学教师吴杞棠介绍,在学校举办科普课堂当天,校内三个年级共有超3200名学生通过现场和直播的方式参与活动,反响强烈。
据悉,除了科普课堂进校园活动,“南海科普周”还轮番举行了科普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等多形式、广覆盖的近百项群众性科普活动,并设置了科普基地开放日,选取多家博物馆、科研院所、产业园等科普基地面向公众放开,全力推进科普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https://content.foshanplus.com/newsDetails.html?newsId=806669&memberId=3751260&utm_source=fsios&utm_medium=news&utm_campaign=context&utm_term=806669&utm_belong1=375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