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广州11月20日电(通讯员 刘小龙 记者 陈晶)11月18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广东省教育厅、广东药科大学承办的2023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传统与现代医药交融,基础与临床医学协同专题研讨会在广东药科大学大学城校园成功举办。会议旨在通过中外专家学者深度研讨,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产学研用合作伙伴关系,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我国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本次会议是学校建校65周年重要学术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广东药科大学药医协同发展大会同步进行。

广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朱超华在致辞中表示,国际产学研用会议是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务实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共同促进开放包容、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教育科技交流合作发展。他指出,广东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可深度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建设。广东省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国际产学研用会议,有力推动了我省高校与全球更多知名院校科研建设,共建联合实验室、科研项目合作,以及技术成果转化。本次会议将继续秉承丝路精神,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聚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下午的学术报告环节中,9位海内外院士、专家围绕中医药发展、药品研发与高质量发展、中西医结合防控慢性病、中医药国际化、精准医学、肿瘤治疗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未来发展趋势等展开学术研讨,对生物技术治疗、中医药发展与创新、创新药物研发等重大问题提出创新性建议、前瞻性预测。
广州医科大学Kenneth A.Dawson教授介绍了纳米结构的创新思路,阐述了纳米结构物在生物中的基础机制,以及在生物体中,纳米结构物如何被识别、捕获以及转译,激活器官本身的保护机制,并进一步阐释了纳米结构物在生物学和药学中的开发潜力,展现了纳米结构物的创新研究进展。
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卞兆祥教授分析了中药与西药研发的异同点,提出中西治疗理念的差异性,并以中药来源作为切入点,介绍了目前中药复方的上市情况。他还分享了其课题组研发中药复方的经历,强调研究思路对中药复方研发的重要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孙晓波研究员讲述了中药传播的悠久历史和巨大的生命科学研究前景,指出中药资源国际化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利益共同体形成。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中医药发挥关键桥梁、纽带作用。孙晓波研究员以该团队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和国际专利授权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阿理疗法”为例,生动阐明了我国中医药的显著优势。
英国玛丽女王伦敦大学王尧河教授介绍了肿瘤免疫疗法的进展、溶瘤病毒的定义、肿瘤靶向复制溶瘤病毒的免疫治疗前景及溶瘤病毒免疫疗法的临床成功案例。他指出,溶瘤病毒疗法具有安全、高效、能提高抗肿瘤免疫效率等优点,并介绍了免疫调节基因武装病毒增强TOVs的抗肿瘤功效、表达人类IL-12的溶性腺病毒新基因的评估、评价溶瘤病毒效能的理想动物模型等,提出了未来能开发具有增强疗效和安全性的下一代溶瘤病毒的期望。
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本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工作部署,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活动,为推动我国与全球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实施高水平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助力构建全球高质量合作伙伴关系作出积极贡献。我校是第三次连续承办该会议。
2023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广东药科大学举办——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