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院长、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成果多,他们可以入股吗?能办企业吗?”在进行“如何破解高校科研和产业‘两张皮’难题”这一问题的讨论时,广东药学院院长郭姣谈到自身困惑——教授技术入股有利于推进成果转化,但是否会触碰反腐红线?这在现场引发不少共鸣。
“今年广东出了‘粤府1号文’,12条政策里有一条就是针对这个的。”在台下聆听的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抢麦”回应,“围绕这一条,广东又制定了实施细则,即金融性领域技术入股管理办法,规定了校长、院长、学科带头人、处长,只要经过一定程序,包括组织程序、申报程序、公开公示就可以技术入股,这个请大家稍微等一等,估计7月份就能下发”。
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炜也透露,广东酝酿在立法上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正在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法,我们会跟国家转化法同步,制定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地方立法层面上来解决技术人员利益分配机制的问题”。
“一个从政策层面,一个从立法层面去解决问题,大家放心去转化成果。”黄宁生回应到,引来现场一片掌声。
●本版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梁文悦 辛均庆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统筹:王垂林 梅志清 胡智勇 陈枫
瞄准产业需求,广工拟建机器人学院
1
热议
高校科研劲儿往哪使?
瞄准产业需求,广工拟建机器人学院
如何破解科研和市场“两张皮”?各大高校“掌门人”亮出不少妙招。
在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看来,科研要与所在区域、企业的需求紧密捆绑,“比如广东工业大学,就是地道‘广东仔’,生命线就是融入广东发展,我们的专业设置都是奔着这个去的”。高校不仅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企业提供造血服务,为区域和市场的需求提供造血功能,才是产学研的精髓。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广东工业大学”和“产学研”这两个关键词,满屏都是签约、产学研基地落地的新闻。其中,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就是一个合作典范。
研究院院长杨海东对科研成果转化有深刻体会。“过去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不知道学校有什么成果,学校也不了解企业需求,导致研究和市场脱节。在研究院,我们会把企业请进来,也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企业需求调研,再请学校相应的团队对接,一旦对接成功,研究院便投入启动资金。如今,我们已与当地陶瓷、家电、五金等企业展开了合作。”他还透露,广工大拟在南海建立机器人学院,助力机器人产业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小虹也谈到了区域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性。“比如我们学校,就跟东莞市在松山湖合作建立了东莞数理科学院,在各方支持下希望把中医药方面的成果放到这个平台上直接转化;得知当地缺乏高端的医疗保健服务,我们又根据需求开展了社区的医疗服务;现在我们在跟企业合作,准备做移动医疗的探索。”
2
热议
成果转化就差“临门一脚”咋办?
政府、企业建风险共担机制齐助力
成果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广东温氏集团研究院院长吴珍芳既是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又是企业总经理,对此很有发言权。
“产学研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持久才能做出成绩。”在吴珍芳看来,这需要政府搭台,有好制度、好领导,政策也必须落实到位。
在专家看来,科研成果转化中间环节多,往往就差“临门一脚”,若在关键时刻经费投入不足,又或是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中间环节消耗过多,转化自然受到影响。
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张雅洁对此深有感触:“一般来说,大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中小企业会更希望与高校合作,他们经费紧张,在投入时考虑得比较多,即使有足够经费,也还要评估成果转化后产品是否受市场欢迎,这是未知数,所以不少企业不愿意投入。”
张雅洁曾到国外考察学习一些先进做法,她认为,可考虑建立政府和企业风险共担机制,“企业最了解市场,最有资格判定成果是否有市场。在成果转化时,企业可投入,政府便可根据企业投入建立一系列相应的投入机制,同时,构筑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让经费都放到这个平台上,专门用于项目开发。若失败,政府承担一定损失,若盈利,也有回馈给政府的机制,这样便能减少企业顾虑。”
在广东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军看来,科研人员身上还捆绑着一些“绳索”,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中,金融学院也可发挥在信用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
“如今资金立项管理仍比较琐碎,实际操作的实效就可能打折扣。因此,要在加强公办学校财经管理的同时,用信用管理理念建设一个高效通道,用信用管理来服务科研人员创新,同时又兼顾公共财产管理的制度要求。”李建军认为,这样就能避免出现研究人员“不想干事”“不敢干事”或“想干事却要冒很大风险”等情况出现。
全民创新,不再靠科技部门单打独斗
3
热议
地方创新体系怎么建?
全民创新,不再靠科技部门单打独斗
地方创新体系如何建立?刘炜说,构建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可从树大旗、创机制、筑环境、建平台、引团队、强企业、聚产业7个方面着手。通过这些途径,实现把创新作为城市的基因、创新机制体制、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平台、聚集创新资源、培育高新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等目标,从而建成创新体系。
刘炜特别提到,如果一个城市都能够像深圳一样,营造一个全民创新的环境,以创新为荣,不创新为耻,尊重人才,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那么这个城市将能够持续地创新发展。如果21个地级以上市都建立起创新体系,广东便建立了创新体系。
为推动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广州、深圳均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马正勇介绍,广州已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1+9”科技政策,明确了科技创新核心战略定位,现在正抓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平台建设、环境打造。
马正勇说,广州特别强调政产学研的系统性,科技部门不能单打独斗,而实际上只靠科技部门一家也解决不了创新驱动的问题。要把产学研,包括金融、中介、政府各方面的力量打造成为系统型的工程。“所谓政产学研,我觉得,其实要把产业放在第一位,政府放在后面,要以产业作为主导去引导整个市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发挥人的积极性、吸引人才,因为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产业绝对是第一位的。”
4
热议
大学如何助力广深“双子星”?
深大校长:希望再培养出一两个“马化腾”
深圳是创新之都,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说,他虽然到深圳的时间不长,但对深圳的创新感受强烈,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对当地产业发展有强大推动力。
他说,深圳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积累、沉淀、人才队伍都不是十分强壮,但深圳高新企业自身的科研实力非常强。以华为公司为例,一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大概400亿,这比广东省所有高校的科研经费加起来还要多。华为公司老总的一番话让李清泉印象深刻:“华为的合作是面向全世界的,不看这个学校离我距离远还是近,只看水平能不能满足公司需求。”所以华为在全球设置了20多个研究所,将计算中心放在以数学见长的俄罗斯。
李清泉说,深圳大学将抓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提升自身实力,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调整学科,使得学科设置更接近生产的产业发展,比如把生命科学调整为海洋生命科学。还与政府、企业建立各种类型的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的合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再培养出一两个马化腾。”
广州大学校长助理周云称,广州大学是广州的小孩,经过多年的培养,学校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得到迅速成长,现有85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积累了为广州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广州大学专门设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处”这个部门,以做好服务工作。在这一两年,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所,与广州市政府各个局成立研究平台,到目前为止已和七八个局建立了合作,促进地方创新体系的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怎样当创新“奇兵”?
5
热议
“三无”单位爆发创新超能量
与传统研发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在体制机制方面更加灵活,怎样发挥创新“奇兵”的作用?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介绍,研究院每3年实现一次飞跃式发展:2008至2011年,建立了一个研发和技术服务体系;2011至2014年,拿了国际创新技术奖,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建立的孵化器是东莞首个国家级孵化器,目前有93家在孵企业,3家新三板上市公司,1家主板上市的后备企业。
“我们是‘三无’,虽然我们是事业单位,但是无级别、无编制、无运行费;我们也‘三有’,有政府的支持、有市场的盈利能力、有创新创业和创户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张国军认为,研究院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最大特点就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体制同样具有创新之处。研究院副处长吴小丽介绍,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运行模式上就比较灵活,教育、人才、资本、产业四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动、互为依托。目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拥有的广东省创新团队数量领先于全省同类机构,“孔雀团队”数量领先于整个深圳市。“从技术成果、学科建设、产业化、教育、资本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是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6
热议
企业怎样当好创新主体?
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股权激励业务骨干
广东明阳风电集团党委书记王金发,一开口就向参与研讨会的高校人才抛出绣球:“刚才有校长说烦恼于科研成果无法转化,欢迎老师到我们公司创新创业,我们可以解决技术入股的问题,老师带项目来了,在新的项目公司中最高可持有30%股份。”王金发说,正是凭着技术入股、内部创业、成果奖励鼓励创新,公司才能有今天,并取得风电产业全国排名第三、国际排名第六的不俗成绩。
王金发说,公司曾出资2000万元为从西安交通大学引进的4人博士团队成立新公司,博士们不需出任何资金就能占股30%。公司每年用于成果奖励的资金都超过100万元。“今天有很多同学在场,欢迎大家到明阳来创新创业,施展你们的才华。”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斌说,公司在2007年重组时还是一家濒临退市的企业,经过几年发展能成为创新企业标杆,有两点经验:第一掌握核心技术,第二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公司2005年和新加坡一间公司设立合资公司,涉足轨道交通业务。虽然前4年没有接到一分钱业务,但公司持续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研发,终于在第5年迎来地铁业务。公司购回全部股份,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现在广州地铁的很多设备技术都是他们提供。
“我们今年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发了价值9亿元的股票,奖励给200多位核心技术人员,平均每位核心技术人员能够拿到四五百万元的股票。”刘斌说,通过这些方式,让技术人员能够安心地在公司平台上进行创新。
■合作样本
20余年紧密捆绑
“两张皮”成“一张皮”
温氏集团是由7户农民集资8000元钱起步的,现已发展为中国第一大畜牧业集团,在这个过程中,华南农业大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密这20多年的甜蜜合作,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陈志强说,这是因为双方有一个合作密码——“五个捆绑”。
“第一个捆绑就是‘利益捆绑’,8000元时我们就入股温氏了,是真金白银地进行利益捆绑;第二个捆绑是责任捆绑,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是集团的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温氏集团的效益好不好跟他们在那里工作得好不好有很大关系;第三个捆绑是声誉捆绑;第四个捆绑是科研捆绑,共同开展科研工作;第五是人才捆绑,我们的老师既能在企业当老总又能当老师。这样,将‘两张皮’融合成‘一张皮’。”
广东温氏集团研究院院长吴珍芳自豪地提到了如今的温氏:“一年产值大概500亿元,相信在座各位肯定吃过我们公司的产品,在广州市场,我们的肉鸡占了60%,猪肉占了50%。”在吴珍芳看来,温氏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与华农的融合,包括事、人和财的融合。
吴珍芳透露,温氏集团同样给华农的老师、研究团队不少支持,“我们学院每年立项的研究经费超过1亿元,这个钱都花在围绕产业的研究上,这就是共赢”。
■现场互动
大学生对话校长
问:该不该休学去创业?
答:先学会走,才能跑
在创新驱动发展热潮中,大学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大学是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会否支持学生暂停学业去创业?毕业后去新型研发机构好,还是去高校好?研讨会现场,来自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众多学子向嘉宾提问,对创新创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热情。
“我非常赞成一句话,综合就是创造。”当暨南大学一位研究生问到学校会否根据当前创新创业的潮流设置新专业、奖励金时,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表示,暨大会从整合现有的科学技术去产生新的增长点的角度,考虑设置新的专业。但新的专业不是全新的,而是综合的、整合的专业。暨大目前已经有了创业学院,还准备请校友一起搞一个天使基金来支持师生创新创业。他认为,要先学会走路,才能跑步。创新创业过程非常重要,但是大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也同样重要。学生要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陈新赞同胡军的观点。他说,学生在年轻的时候要打基础,但确实有很好的点子需要去创业,学校也会支持。他本人对学生创业持支持态度,现在教育部也有文件,允许学生暂停学业去创业,也允许老师暂停工作去创业,这是一个趋势。
“如果你想做科研,欢迎你到我们研究院来。”对于一位研究生提出“毕业后该去科研机构还是去高校”的困惑,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抛出“绣球”。他解释,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的方向不一样,高校是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工作,企业是做从100到10000的扩大生产工作,而新型研发机构则是做中间的从1到100的转化工作,把“青苹果”变成“红苹果”,进而变成“苹果林”。
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6/26/content_7443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