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方壮玮 通讯员潘利明)近日,广东药科大学杨全教授带领的国家中药材农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科研团队在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上发表文章,揭示了肉桂及其变种大叶清化桂挥发油含量差异的分子机制。该成果有助于肉桂优良品种选育、挥发油产量的提升、道地药材品质的评价及正本清源等工作,科学赋能为罗定肉桂的转型升级增动力。
肉桂是岭南著名中药材,全身是宝。罗定肉桂为罗定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东名南药,品质居全国首位,桂皮、桂油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
然而,长期以来罗定肉桂产业结构相对较单一,产品附加值、产业高质量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2019年受罗定市南药产业办公室委托,广东药科大学杨全教授带领的国家中药材农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科研团队为罗定肉桂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方面的指导,开展包括罗定肉桂优良栽培株筛选及品种选育研究、罗定肉桂药材及饮片生产规范及标准制定、罗定肉桂道地药材质量特征研究、肉桂油精制工艺优化研究、罗定肉桂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认证等工作。
近日,该科研团队传来好消息。经过一段时间的科技攻关,该团队在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上发表题目为“Tranomics and metabolomics analyses reveal the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of phenylpropanoids between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and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var. macrophyllum Chu”的文章,从分子机制方面对肉桂及其变种大叶清化桂挥发油含量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揭示。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肉桂和大叶清化桂所含药效物质的差异,认为两者挥发油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产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挥发油含量的差异。
据介绍,由于肉桂的主要药效成分为挥发油,该成果对肉桂优良品种选育、挥发油产量的提升、道地药材品质的评价及正本清源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罗定肉桂的规范化种植技术、药材质量及、产品附加值等进一步提升。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