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央广网发 广东药科大学供图)
央广网广州8月17日消息(记者郑澍)8月16日,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广东药科大学主办,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支持的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会议在广东药科大学大学城校园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此次会议主题为“聚焦COVID-19防控,深化中俄抗疫合作”,旨在助推中俄抗疫合作实现新进展。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主席、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俄方主席、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彼得·格雷鲍其卡院士作为大会名誉主席到会指导。同时张伯礼、陈香美、吴以岭、程京、丛斌、黄璐琦、张英泽、李校堃、沈洪兵、王琦、杨关林、郭姣、李红良、胡豫等新冠疫情防控领域有关院士专家参加会议。大会由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主持。
会议围绕新冠病毒溯源、传播途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及疫苗研发、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与研发、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防控策略等方面开展深入研讨,进一步强化中俄新冠疫情防控国际交流与合作,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推动早日结束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的局面,呵护人类健康。
“我注意到俄罗斯的疫情情况,也注意中国的疫情情况,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互相学习。”会上,钟南山表示,比如俄罗斯疫情的病死率比较低,远远比西方国家低得多;中国也有一些独特的方法,特别是中医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天我也听到俄罗斯对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非常快,我们也有计划,准备中俄两国共同开展疫苗的临床试验,这是中俄两国友谊的体现。”
在报告环节,钟南山以《新冠肺炎重症预警、预防及治疗》为报告题目。钟南山表示,目前我们对重症预警有两个方法,一是通过高风险因子预测重症患者,二是CT影像进行预测。重症新冠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高,在全国范围内有1.4%-4.5%;轻症可自愈,重症需加强干预,其中6.5%的病例发展为危重症,死亡率为49%。因此,预测模型可以在入院时对病人进行分流并提供适当的治疗,改善危重病人的预后,同时帮助疫情时紧张资源的分配。在这方面,可以通过AI技术,提升预测和诊断的准确性。
在重症肺炎预防方面,钟南山提出,有中药和H2+O2混合气吸入等方式。其中,氢氧混合气吸入对缓解COVID-19患者的呼吸困难及缺氧状态有效,并有助于缺乏足够氧供的医院的氧疗。而在治疗方面,地塞米松治疗对病人的病情有一定效果。
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由中俄两国110所高水平医科大学组成,是中俄两国大学间成立的规模最大、参与院校最为广泛的合作联盟。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