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媒体广药大 > 正文

【深圳特区报】老教授15年心血凝成家史 陈家大院百年沧桑成为广东省档案馆入藏首部家族档案

2015-04-30 深圳特区报|0 浏览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退休多年的广东药学院副教授陈志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把耗费了15年心血查找的家史资料编撰成册,述说“一个早期留学生家族的百年中国梦”。

  陈志强还把自己收集整理的261件家族照片、史料文字和实物等捐献出来,成为广东省档案馆入藏的第一个家族档案。该馆工作人员表示,陈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

  近日,记者见到了81岁的陈志强先生,听他讲述在浩瀚史海中寻找陈家大院百年沧桑的种种艰难和喜悦……

  65岁那年迷上家史

  65岁那年,不好烟酒、不打麻将的陈志强迷上了家史。从此,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能去查找资料的地方,成为他晚年生活的最大兴趣爱好。

  陈志强说,刚开始时的动机,是为了解开困扰自己大半辈子的“家庭关系复杂”疑团。而后来,在收集大量史料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家族的命运其实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于是,他更加坚定了写一部家史的决心,用老一辈奉献社会的精神教育和激励后人。

  祖父是最早留德学生

  祖父陈观海,是陈志强首先锁定的家史重要人物。2001年,陈志强花了半年时间,跑遍中山图书馆、广东近代史博物馆、省市地方志办、省市文史馆等,却失望而归。

  功夫不负有心人,事情终于有了重大转机。当他再度去省档案馆查阅时,赫然看到一本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香港基督教会史》,文中有一章节叫“陈观海牧师传”,还附有一帧陈观海身着唐装的“标准像”。

  整整花了四五年时间,祖父的人生经历渐渐在陈志强脑海中变得清晰、完整:在老家广东惠阳县荷坳村(今属深圳市龙岗区管辖),祖父1851年出生于一户靠种田为生的农家。少年时远渡重洋,是被教会派往德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8年后学成回国,辗转大江南北,当过牧师、教育家、翻译家和外交官,培养了大批外语、外交人才,建树良多。

  投入积蓄将近10万元

  陈志强的父亲陈敬安也是留德学生,医学博士,而且参加过北伐战争。1939年,汕头沦陷。时任汕头海港检疫所所长的陈敬安搭乘渔船逃到香港。1940年1月,成为英国海军“Dardanuss”号运输舰的医生,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7年,陈敬安回到广州,受聘为中大医学院教授兼校医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陈敬安调到华南工学院当校医直至退休。

  在陈家大院里,四代人中6位留过洋,先后有22人从事教育工作, 12人投笔从戎,分别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国防建设等。陈志强找到的家史资料越来越丰富:祖母梁琼羡是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与祖父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对留学生夫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伯父陈敬光作为中国派赴协约国医疗队的一员,远赴法国战场;大哥陈志刚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中国远征军……

  15年来,陈志强围绕“家史”投入了将近10万元,这些都是他工资收入省吃俭用的积蓄。其中有一次到香港拜访有关史学专家,住了18天,全程花费不少。一本本的笔记、一摞摞的材料复印件,是家里添置得最勤的物件。

  陈志强告诉记者,他回过如今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老家,非常欣慰故乡的巨变,乡亲们生活的富足。他还不打算停下来,希望不断有新的发现来续写这部家史,“我觉得这对抢救历史文化遗产来说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深圳特区报广州4月28日电)

链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04/30/content_3210693.htm


编辑:



上一条:【羊城晚报】广药举办2015岭南代谢病国际研讨会

下一条:【南方日报】省、市十家媒体共同探究连南医疗扶贫“造血模式” 医疗扶贫九个月 业务收入增1/5

新闻总排行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