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媒体广药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广东药学院院长朱家勇:构建医药院校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2007-08-29 |0 浏览量:

    医药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医药院校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医药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药院校如何构建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笔者认为应从实践课程内容和课外实践活动入手。

  实践课程体系连续与渐进相结合
  就医药院校而言,实践课程体系从层次上分为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含专业基础与专业)实验、临床(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又可采用不同的模式。对于实验,按照知识的连续性进行整合,对于实习则应提前进行多次见习,通过连续渐进的实践教学,夯实基础、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公共基础课阶段以单一课程实验为主。医药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因各课程自身的特点而自成体系,所以这类实验应采取以单一课程(学科)为主的模式。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附属于课程的实验要打破知识点的界限,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统筹安排。如广东药学院数学教研室在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医药高等数学课程中,采用整合、分解、综合的方法开展实验教学。第一步先让学生比较粗略地了解整体的结构性知识,第二步通过把整体知识分解成局部知识块的学习来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第三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应用各知识块巧妙地解决医学实际问题(如肿瘤生长问题、传染病传播问题、气候与感冒发病率等)。这一体系须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课程(学科)的单一模式,根据课程类、群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适当将相关课程的实验整合为一门独立、系统、完整的实验课程,一套实验按照理论课前后之间的联系,由基础到高级循序渐进逐级开设,构成一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如许多医药院校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室整合为机能实验室,把三门课程的实验整合成一门综合的技能实验课程。广东药学院还尝试将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三门专业课的实验内容整合,独立开设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以基因药物的研究开发流程为主线,涵盖了基因工程上、下游技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临床(专业)实训采取分段渐进模式。医药院校要特别重视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可采取分段渐进实训模式加强临床(毕业)实习的效果。分段渐进模式,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习前的几年间,定时(可利用寒暑假)、分期、分批进入临床或实习基地见习。这一模式类似于一些医学院校实行的“三早”临床教育。医药院校无论是医、药还是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提倡这种渐进式实训模式,以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及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术使命感,以及基本技能的初步演练,为最后的实习乃至今后参加工作奠定情感、思想和技能基础。

  实践课程内容应用与兴趣相结合
  实践课程内容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课程形式的改革,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增加各阶段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要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具体是在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从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到专业逐级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提高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基础类实验以验证性、综合性实验为主,专业类实验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开设实验选修课。目前医药院校纷纷开设了许多与医药相关的文、理、工等新专业,学生的层次和类型有了较大的差异。按照专业,系统、常规地开设实验课已经不能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为了培养各层次类型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新创意以及具有个性特点的独立分析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医药院校应该在必修实验课的基础上开设各类基础和专业的实验选修课,供跨学科、有兴趣、不同能力的学生选修。
  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情景教学。医药类的实践教学有着明显的自身特点,其应用离不开案例和现场。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医药类专业的特点,将病情、疫情以及药品生产、销售、流通等领域的日常工作环节“搬”进教室,进行现场模拟教学,如模拟病人、模拟诊疗、模拟现场、模拟制药车间(GMP车间)、模拟药店、模拟医院药房、野外采药等实践教学方式,还要注意针对社会上发生的有关突发事件、重大事故、重要事件及时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活动,通过既生动、形象,又紧贴生活的情景教学,帮助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课外实践活动丰富与探索相结合
  为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出现的问题,达到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医药院校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将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之中,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多层次、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中得到强化,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培养勇于探索、奋发向上的精神。重点组织学生参与与医药及其相关学科的课题研究,包括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参加自己的研究课题、学校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还有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的小论文、小研究、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等等。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科技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锻炼,勇于探索、奋发向上的精神得以进一步培养。
  社会实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利用医药院校的专业特点,组织各种医药卫生的社团、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等,让学生走出校园,利用专业知识,为社区居民、养老院的孤寡老人、福利院的孤残儿童、贫困山区的农民宣传医药卫生常识,献爱心,送温暖。利用这些独特的视角与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普通百姓的健康,锻炼沟通能力以及各种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现场实践培养综合素质。为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与深化,培养他们的应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校还要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或产学研基地的一些与医药卫生有关的现场实践。如广东药学院组织学生参与SARS病人的病因溯源调查研究工作、参与地铁的环境卫生检测、对广州市的精神病人进行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参与企业的基因筛选工作等



编辑:



上一条:【中国教育报】“三对接”造就“三强”医药人才  ---广东药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纪实

下一条:【信息时报】“煮饭有柴米才能出好厨师,做科研也一样”

新闻总排行

最新新闻